再见风华 | 毕业二十年回眸

毕业二十年回眸

高分子专业1993 高宁

从1993年到1998年在校的五年里,每次校庆,看到毕业多年的学长们回来,看到他们意气风发、步伐矫健,不禁满心羡慕。没想到一转眼,到了2018年,居然自己也毕业二十年了!1998,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2018,我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清华时的日记压在箱底,相册里的照片却能经常翻阅。闭上眼睛,还能想到自己当时单纯的模样。可能对很多清华人来说,清华记忆都永生难以磨灭,而对我来说,个人的成长、感情、工作、交际群、朋友圈……都和清华密不可分,这段岁月更是弥足珍贵!

一、清华的学习

初入清华,学业的压力扑面而来。计算机和英语口语由于环境原因原来接触不多,成了很大的挑战。周围一些得过奥赛奖牌的同学已经提前学习了大学化学,比较起来自己就学得很吃力。现在回首,可以理解一个自信满满的年轻人突然进入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清华这样的好学校,面临严苛的学业挑战和强手如云的竞争环境,会产生多大的心理阴影。

那个时候,一堂课可能讲几十上百页教材,两三道课后作业一晚上都做不完,有的学科百思不得其解……印象里最深刻的是物理化学期末考试。本来这就是号称最难的一门课,偏偏期末考试那天又遇雷雨,天气阴沉沉的,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临到交卷前,突然天空一声霹雳,考场里某个女同学哇的一声哭了出来.....那种场面可想而知。

对我个人来说,适应清华的节奏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感觉还是比高三累多了。真正明晰自己的定位、在学业上能够游刃有余,基本上是到了高年级之后的事。好在毕业工作之后,突然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是容易的事情多,再复杂的工作难题也未必比清华的考试更难,反倒是协调人际关系、提升情商和管理能力要下更大的力气。

毕业选择工作时,我抱着“到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建功立业”的想法,选了两位辅导员建议的大型国企上班,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地方去。我于2001年毕业来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工作,先于国际事业公司从事技术引进、装备出口和进出口经营管理,后到煤化工专业公司从事生产运行和监察审计工作。现任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纪委副书记、监察审计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毕业后最开始的工作是国际商务谈判,除了工程知识外,还需要懂贸易、懂商务、懂法律,这些都需要从头学起。后来我想,要不就去考专业证书好了,就当加强学习。没想到一考才发现,这些考试原来比清华的容易多了!我在2003年考外销员,2004年考国际商务师,2005年考企业法律顾问,2011年考招标师, 2017年考司法考试,加上2014年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基本上需要的资格证书都有了。而且为了省钱省心,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都是买本教材自己看,看看书,做做题,就去考试了。也都挺顺利就考过了。从清华毕业后,不论多困难的工作,多复杂的挑战,我都从来没有畏惧过。每当有人和我说,这件事多难多难……我心里总想,“没事,清华考试都过来了,还能怕这个”。


我的各种证书

我的工作虽然和所学专业跨度大,但有了在清华学习锻炼的功底,还是能很快上手。工作单位对我比较信任,让我陆续参与了扬子巴斯夫、福建联合等大型合资项目技术引进、SZORB清洁汽油脱硫技术买断、中国第一套乙烯裂解技术和成套装备出口等重大项目,负责过的进出口合同有十几亿美元。

二十年来,虽然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没有什么特殊业绩,但秉承着清华人踏实严谨的作风,经手的工作从未出过任何大的差错,大节从来无亏。随着国家的发展,所在的企业快速发展,舞台更加宽广,自己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十年后回首,我越发感到清华两个字沉甸甸的重量。清华的学习是真累,考试是真难,这种累和难锻炼了我!感觉自己真像一块矿石,在清华的大熔炉里得到了反复锤炼。熔炼的过程虽然不易,但熔炼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韧性和强度,虽然没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但至少从“铁矿石”熔炼成“钢材”,打牢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微薄贡献的基础。

2013年主持国际商务谈判

二、我的老师

在清华读书我遇到了太多的好老师。在课堂学习上,在社会工作中,在科学研究里……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完美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含义。名满天下的院士也好,初任教职的年轻老师也好,当年都是那样的温和亲切、敬业认真。他们像精神上的灯塔一样指引着我的前行,对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各种人生选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本科很幸运遇到了两位杰出的辅导员,他们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道德品格更是无可挑剔,是典型又红又专的清华人。我在读书时和他们接触很多,毕业之后也一直保持着联系。当年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他俩是出类拔萃的高手,工作之后也都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从入学相识到现在二十五年了,我还能在学习、生活和精神追求上得到他们的指点关照,还一直能从他们的身上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课堂学习上我们遇到了很多大师,比如讲授反应工程的金涌院士、开设环境保护选修课的钱易院士、讲授《化工原理》的雷良恒老师等……现在已经载誉无数的李艳梅老师,当年还是一位年轻美丽又亲切温和的新老师,有一天有机化学下课后,她耐心给我们解答问题直到天黑,才抱歉的告诉我们:“小家伙还不到一岁,今天需要我照顾,这次时间只能到这了,真不好意思。”还有我们的材料力学老师,是一位可敬的老人家,记得她在给我们上完一堂课后潸然泪下,告诉我们,“我的老伴刚刚走了,我很伤心,但想来想去今天的课不能耽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教我们仪器分析的汪昆华老师,直到2016年我才知道她不但是高干家庭,而且还是刘延东学长的班主任。但她和赵世琦老师谈起清华分房却轻描淡写地说:“如果住的远点,估计能换个大30多平的房子,不过得多走10分钟路。还是现在这样方便,走着就能去图书馆、实验室,忙起来在食堂吃个饭也方便。”平和淡然的心态一如当年。

除了任课教师,我还记得,在学校的菜市场遇到王大中校长推着辆旧自行车买菜,笑容满面;党委副书记陈希老师为我们颁发毕业证,句句叮咛仍回荡在耳畔。83岁的金涌老师,介绍自己座右铭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让我们敬仰;在荷塘见到退休后的胡平老师舞姿翩翩,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丝毫未减;参加甘肃招生组的杨睿师姐(毕业后留校任教)写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让我们点赞。

虽然离开清华这么多年,但回忆起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和魅力人格,依然让人满怀敬仰和感激。

三、我的同学

毕业二十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清华里所有的艰辛努力和付出,都逐渐沉淀成我们人生的财富。在无数宁静的夜晚,我们常回忆起清华的时光,想念各位兄弟姐妹。在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前我拿到了《清华人》特刊,其中化工系同学的文章就将近1/3,张晓晗、云无心、龚真直、陈默、明毅、易波、刘东、仇涛、黄丽群还有我。我们都在表达对母校和化工、高分子专业深深的眷恋和感恩。

1998年分三毕业与教师合影

当年高分子专业在化学馆,后来才搬到英士楼。在这座典雅安静的建筑里,我度过了五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时光。除了大学同学外,我还在化学馆和袁浩、张侃、刘豫娟等同学一道做实验,结识了张健、李颖等师兄师姐,以及崔洪刚、翟英杰、陈静、张娇月等师弟师妹,我们这些研究生同学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份情谊一直延续,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化学馆 1998年在高分子实验室

四、永远的清华

算上读硕士的三年,我在清华待了8年,最好的青春时光都在园子里度过,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也主要是在清华形成和完善的。和众多的同学一样,清华的教育极大的熏陶影响着我。说的“高大上”一点,清华培育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家国情怀,督促自己要“厚德载物”、“行胜于言”。还有化工系学长提出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也时刻牢记,努力践行。

时光流逝二十载,但我感觉自己从未离开清华。每年我都会带着家人多次回到校园,春天时趁着校庆去看盛开的丁香紫藤,夏季的傍晚去荷塘边上走走坐坐,秋天来了要去主干道上欣赏金灿灿的银杏,冬雪降临会到水木清华看素裹银装。清华的教育已经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之中,影响从未缺席。

在我们1998届毕业二十周年之际,我得到了两份珍贵的题词,是今年83岁的原校长王大中院士和今年81岁的原校党委书记贺美英老师写给我们的。王大中老师题词言简意赅,犹如严父:“九八届毕业生留念:望‘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永远伴随着你们持续奋斗,成长成才!”贺美英老师题词细致温暖,宛如慈母:“祝贺九三级同学们毕业20年!当年在清华度过人生美好时光的青春少年,如今已为人父为人母,正进入人生的中年。你们20年努力奋斗,取得优异成绩,在各行各业创造着精彩。我们为你们骄傲!今后的路还很长,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败。请记住清华是你们永远的家园,清华精神永远陪伴我们前行。”

1998级毕业20周年活动 1998级毕业生纪念卡

不论多久多远,清华永远是我心中的家园和圣地。

想到清华,永远心存感激;

想到清华,总会热泪盈眶;

不论身处何处,总记得自己是清华的孩子;

即使出行万里,归来我心仍是少年。

(原文刊登于2018年4月《清华人》纪念1998届毕业二十周年专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