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风华 | 清华高分子专业“第一班”

清华高分子专业“第一班”

高分子专业1963届 张殿升 曹振纲

清华大学化工系始建于1946年,1952年因“院系调整”停办,1958年7月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清华大学决定重建化学工程系。当时工程化学系只有高分子一个专业,为了加快建系进度,学校从土木工程系、机械制造系、水利工程系、动力机械系等系1957年入学的同学中,选取学习成绩比较好、思想品德优、政治觉悟高的学生,调入工程化学系,所以工程化学系复系的第一届第一班就是高分子专业一个班,编制化21班(清华大学本科5年制,按毕业年制编号),当时入学共有34位同学,毕业时有32位同学,没有政治辅导员,同学们自己学习,自己管理。当时的系主任是张子高教授,主要专业课老师是徐日新、孙以实和周其庠老师。1960年暑假后,工程物理系的核化工专业调整到工程化学系,建成拥有四个班级的工程化学系,重新编制班号化301班、化302班、化303班和化304班(清华大学本科改为6年制,按毕业年制编号),共108人,其中的化304班就是高分子专业的化21班。1957年9月入学时,反右运动基本结束,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已经毕业。在1957年到1963年的六年中,学校的总体局势是平稳正常的,贯彻蒋南翔校长治学方略,营建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部发展人才”,同学们比较好的完成了全部教学任务,成长为一代用真才实学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2018年是清华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化304班同学通过清华6年学习, 60年的人生奋进,深深体会到:清华大学是化304班同学“学习知识、技术的海洋,是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的阵地,是提高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广场”,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1、参加大炼钢铁运动:

化304班的同学1958年9月16日到工程化学系报到,全班开会的第一件事不是介绍高分子专业背景和未来发展,而是学习了炼钢中铁含量化验这一关键检验技术。9月23日就到了河南省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出发前我们与其它北京院校的同学们一起在北京大学西门内参加誓师大会,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市长亲自来到北京大学做动员报告,欢送到河南省参加大炼钢铁的全体同学。化304班同学被分配到河南省最南部的信阳地区:信阳县、光山县参加大炼钢铁,基本是4-5位同学参加两个乡镇的大炼钢铁工作组,我和于德昌、罗水新、叶毓冀、尤云生参加信阳县邢集乡和辛店乡的工作组。中央决定派遣大学生参加大炼钢铁,具体任务是建立化验站,培训化验员,完成各项化验工作。我到信阳县的辛店乡工作,乡政府把办公用房改造为化验站,大家到县城购买各种仪器、药品,编写教材,给学员讲课,要求他们详细做笔记。因为听课的都是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有一定基础,通过讲解、提问、讨论,大家能够听懂。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又开设了实验培训,我们先动手做示范,一边做一边讲解,直到学员能够独立操作。那时候我们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工作,由于乡政府的办公用房已经成为化验站,所以只能在院子里搭了几个席棚,作为办公用房和住房,分出两个席棚作为我们的住房,男女各一个席棚,铺上麦秸作为床铺。虽然是寒冬腊月,没有取暖设备,大家克服困难工作和生活。学员们自己做饭,有高粱米饭、白菜和咸菜。晚上不用夜战,能够睡觉休息,也算乡政府的照顾。经过三个多月的工作,化验站建起来了,化验工作人员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并达到一定技术水平。大炼钢铁现场送来的所有样品,全部化验完成,结果数据及时送出,现场满意,我们还得到了表扬。奋战100天后,参加大炼钢铁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1958年底返回清华前我们把所有资料交给了学员。到河南省参加大炼钢铁,是我们在青年时代一次思想、工作、生活的艰苦锻炼和考验。

2、参加三大革命的科学试验:

所谓三大革命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其中的科学实验就是用于国防工程的聚四氟乙烯中试。1959年春天,在小试验的基础上,同学们在孙以实老师指导下分成三个组,倒班连续操作。程成老师则带领部分同学,每天到北京市各单位,采购试验原料、化学试剂、仪器、仪表和各种试验需要的物品。经过三个月的试验研究,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写出研究报告。研究开发的聚四氟乙烯在化学馆进行了展示,蒋南翔校长参观了我们的展示,并听取化304班研究工作和成果介绍。此后的聚四氟乙烯生产技术攻关由1958年统招入学的高分子专业化406、407班的同学继续研究,并且在石油化工厂推广应用,为国防建设,为石油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学习丰富多彩,生活艰苦困难

1960年清华进入正常学习阶段,蒋南翔校长为全校同学做报告,要求同学们“又红又专,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高分子专业的教学课程贯彻了蒋校长的治学方略,包括工科和理科内容。在完成大学基础课程学习后,我们学习了高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高分子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加工、化工机械、化工设备、仪器仪表和仪器分析,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深刻掌握了有机化工、石油化工、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工业的理论基础、技术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门课程在学习到一阶段后,我们就会在老师指导下做实验,大家完成实验后,都要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技术,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做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化304班是从各系抽调来组成的高分子专业“第一班”(1958年正式招生的化406、化407是在我们报到之前来工程化学系的,1964年毕业,因为比我们晚一年毕业,所以我们一直称自己是高分子专业“第一班”),因而我们跟老师们的关系非常亲密。记得1959年校庆时,高分子专业在化学馆布置了一个展台,是为高中生来校参观准备的。我们跟老师们一起布展,当时的展品是一小块来之不易的“塑料王”聚四氟乙烯。为了展示这个自己研发的展品,我们找来一块红布将其高高托起,再加上辅助说明。这个展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的春节,没有回家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到系主任张子高家拜年,张老师热情地欢迎大家,在这个团圆的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亲近和温暖。黄志冲老师是第一届高分子教研组主任,平时事情很多,但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特别关心。记得黄老师曾经跟班干部和团委同学讲“如何看待男女同学谈恋爱”一事,他说“这个年龄的年轻人谈恋爱很正常,不要看不惯”。这就是我们热爱的老师们,教我们做学问也教我们做人。

1960年虽然课程学习正常进行,但由于国家困难时期还没有完全度过,同学们吃饭要定量,比如男同学每人每月32斤粮食,其中细粮只有6斤。我们班的同学,大部分家庭收入比较低,所以学校发放助学金,分为每个月16.5元、15.5元、14.5元、12.5元、10元、8元、6元,七个档次,根据同学们家庭收入和个人表现,按月发放,助学金基本就是交饭费。1961年国家经济形势有好转,但吃饭仍然定量,不过细粮比例提高了,副食有好转,所以体育活动能够正常开展。

身体健康是学习的基础和保证。1961年同学们在学校大礼堂,听取马约翰教授的“体育报告”,对同学们提出了每天体育活动的要求,蒋南翔校长在大会上,讲解身体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那时在清华,每天下午四点钟,同学们全部到大操场,进行体育锻炼。各系组织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每年春天,学校召开运动会,进行各种体育比赛,为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发奖品。由于加强了体育锻炼,同学们能够圆满的完成学校任务,也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4、难忘的实习与毕业设计

1961年秋天,在完成高分子主要课程学习后,我们到北京化工二厂进行两个月的生产实习。北京化工二厂,1959年10月建成投产,年产6000吨聚氯乙烯树脂,当时是国家主要生产高分子材料的工厂。我们在聚氯乙烯聚合车间实习,首先听取聚合车间主任和工程师介绍车间的生产过程、劳动组织、生产安全、实习注意事项,并带领大家参观整个聚合车间。同学们不倒班,只上日班,分成四个组,轮流到四个工段实习,使每个同学能够学习聚合的全部生产过程。

1962年秋季,我们到上海高桥化工厂聚苯乙烯车间进行三个月的毕业实习。由于工厂新建立,上海高桥镇在长江边上,生活设施不完善,我们就住在附近的农村老乡家里。白天参加实习,晚上回住地,大家在车间的几个岗位上轮换实习。最后,我们还到工厂的管理科室、各车间、仓库、公路、铁路运输和长江上的工厂码头参观。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明确了有机化工、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全过程,还了解到工厂的管理部门和生产车间、运输部门的相互关系,各生产车间的相互关系,各种劳动组织,工厂领导、部门领导、车间领导和工人的相互关系,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在完成全部学习课程和实习任务后,1963年上半年同学们开始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大部分同学进行毕业设计,有王克强、华俊生、唐毓鎏、贺国森、曹振纲、于德昌、刘润琪、赵大中、林卓然、叶毓冀、白的胜等同学,根据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项目选取了毕业设计的题目:《6000吨/年聚氯乙烯车间工艺设计》和《5000吨/年聚苯乙烯车间工艺设计》,徐日新教授亲自参与指导。同学们查资料,作计算,制作工艺流程图,编写设计说明书,完成毕业答辩。

少部分同学进行毕业论文,有张殿升、张承源、楼南寿、彭正光等同学。张殿升、张承源和楼南寿共同做一个论文题目:《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研究》,指导老师是孙以实和王慧芬。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得到了比较好的聚合物产品,完成了各自的毕业论文。工程化学系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请来教授、专家,组织了毕业论文答辩。

经过半年的毕业环节,全班同学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全部合格,每个同学都获得了毕业证书。

5、毕业分配

1957年的高考全国招生只有10.7万人,明显低于1956和1958年。1963年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急需有能力、有才干的技术人员,所以对1963届高校毕业生倍加珍惜。1963年7月22日毕业前夕,我们来到人民大会堂听周恩来总理对毕业生的报告。化304班的同学分配到大宴会厅,大家席地而坐。晚上八点钟,周总理来到人民大会堂,教育部部长杨秀峰宣布大会开始,请周恩来总理做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报告,同学们欢欣鼓舞,雷动的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我们聚精会神听报告、做笔记,总理讲话清晰亲切、抑扬顿挫、条理分明,报告进行4个多小时,中间不休息。总理做完报告,来到大宴会厅,缓慢走过,向同学们挥手致意。总理亲切祥和,精神饱满刚毅,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国家总理日理万机,在我们刚入学时为参加大炼钢铁的同学们送行;现在我们毕业了,又专门为1963届高校毕业生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年轻的知识分子,对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关心、重视、爱护,并寄托了厚望。

至今我仍然记得总理讲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中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讲了四个观点: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集体观点;“智”讲了七个观点:学习观点,学习语言:汉语和外语,学习哲学:认识论,矛盾论,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自然科学,学习生产技术,学习政治经济学,学习革命文艺;“体”两个观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精神锻炼,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总理向大家提出七个要求:要服从分配,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总理的报告,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对自己的进步、成长、事业成功具有决定作用。

1963年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良好时期。各条战线,各个单位,各个部门,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有学历的人才,特别是清华的毕业生,更加受欢迎。化304班的全部同学服从毕业分配,学校对每个同学贯彻专业对口、合理分配的原则,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计委、直属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工作,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广州市、太原市、桂林市的直属研究单位和工厂工作,一部分同学分配到解放军系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几位政治条件更好的同学分配到保密单位,进行保密工作。每个同学到达工作岗位上,由于在清华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很快都适应了工作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地取得工作成绩,受到工作单位领导的重视,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也得到工作能力和思想水平的提高。

6、在工作岗位上担当重任:

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政治风波,对自己的锻炼成长有所影响。历史在发展,走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年代,每个同学施展才华,成就佳绩,都有所建树。大部分同学经过几次工作单位变动,在化工部系统、轻工部系统、石油部系统、石油化工系统、解放军系统、国家机关系统,在各省市的化工、石油化工、医药、橡胶、电力、建筑材料、食品安全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厂管理、公司管理、中央各部机关工作。由于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坚持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校训,大家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勤奋工作和学习,继承了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独立思考、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取得新成绩,做出新贡献。有四位同学担任国家计委、轻工业部、地方政府的局级干部;有十多位同学在各工业部、各省市直属研究院、设计院、研究所、公司、工厂担任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院长、副院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有四位同学在解放军系统,担任师级、团级干部;大部分同学成为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石油化工、石油加工、电缆工业、医药、食品安全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一部分同学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级科学进步一等奖。到2018年,同学们已经是80岁左右的耄耋老人,我们依然与时俱进,在世界全球化,信息互联网时代,大家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每天用电脑,用手机微信联系交流,观察中国和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享受新时代的快乐人生。经常用互联网,学习、关注清华大学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创新、新成就、新常态、新理念、新活力、新动向、新思想、新精神,从精神家园中,不断吸收精神营养,为母校和母系的发展深感欣喜和自豪。

在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之际,回想6年的大学生活,深情感恩,祝福高分子专业在新时代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腾飞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