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风华 | 科技人才春天已至——致清华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

科技人才春天已至——致清华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

高分子专业2002级 范鹏伟

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始建于1958年,2018年是清华高分子60华诞,也是我入学16周年,回顾这16年,正应了网络上流行的一张图,清华园——梦开始的地方。

记得2002年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报什么专业和未来的规划几乎是茫然的,最终决定还是源于高二暑假的时候在县城新华书店买的一本科普书,好像书名是《纳米材料--未来世界的钥匙》,其实并没怎么看懂但还是留下了印象,报志愿的时候就想到了纳米材料,但是报考志愿指南中并没有纳米材料这个专业,身边的人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自己犹如抓阄般选择了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专业,之后一读就是七年。机缘巧合的是研究生阶段在王晓工导师的指导下还真做起了纳米材料相关的科研项目,王老师还一度劝我转博士,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转向金融行业做投资,这一选择一直让我有些愧疚和遗憾。

从本科四年的综合基础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参与粗浅的科研项目,再到金融行业工作近10年,直到目前开始投医药、新材料等科创类项目,我兜兜转转一圈,最终又回归到科技领域,感想颇多。这些年的调研、研究和投资经历得以让我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方向、投融资等角度去思考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同时也是给未来走向社会的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参考: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年是轻重工业和资源型行业大发展的时代,那么2008-2018年则是金融自由化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模式创新,大批名校毕业生转行金融业蔚然成风,创业领域也造就了一大批互联网明星;站在当前时点看未来,我觉得中国到了真正需要啃硬骨头的阶段,包括以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行业、IT领域核心的集成电路、所有硬件领域的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一定会是未来的大风口。

因此,未来的科研型人才会越来越有价值,科技人才的春天已经到来。这是我对哺育我的清华高分子所致以的崇高敬意,前60年高分子所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毫无疑问未来会继续;同时也是我对学弟学妹们的一点建议,重视自己的专业价值,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不管是去科研单位,还是企业亦或是创业,科研实力已经越发重要。

从宏观的角度看,当前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十字路口,关系着我们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为国际对比,美国无疑是世界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国家,在过去一百多年美国是真正意义上经历了从投资驱动到内需驱动再到科技驱动的经济体。有很多经济体在一开始发展的时候经济增速都非常高,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南美奇迹,90年代的东亚四小龙和四小虎,以及中国的崛起。但是其中大部分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无法进入下一个阶段,最终整个国家发展停滞,贫富差距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其原因在于这些经济体都依靠投资驱动而无法自拔,其特点就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密集型经济,以集体组织的形式大量承接发达经济体转移过来的中低端行业,不重视技术创新和基础研发,一旦在中低端行业产能饱和或者失去竞争优势,只能依赖于超发货币的债务经济模式。

当前的中国就处于变革转型的关键阶段,再继续依靠超发货币强行维持中高速增长只会加大债务规模而无助于收入的增长;而改变发展模式的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看看美股市值前几大公司: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无一不是拥有超强科技实力的全球性科技巨头,反观A股市值前几大公司: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石油和农业银行,都是银行、石油等垄断型国企,更有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量的A股总市值只相当于六个苹果的资本市场奇观。美国一家科技巨头一年的研发投入就高达上百亿美元,这也是支撑其成为全球巨头并引领全球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根本。

所以从国际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比来看,发展方向和路径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摆脱以投资驱动的信贷密集型经济模式,走向以科技创新和消费为驱动的模式。好在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相信,未来科研人才、科技创新企业将会处于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中,其价值也会越来越大。

从微观的角度,自身的体会更加深刻。我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国内前三的公募基金易方达工作,后来又到同样排前三的华夏基金工作,在这期间有机会去调研了数百家上市公司,结识了很多企业家和行业专家,在不断的研究、投资思考中,发现企业的发展思路其实也就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比如最有活力的众多中小民营企业,基本都是成立于1990年后,在A股上市于2009年后,其创始人或者主要管理团队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要么是国企厂长、车间主任出身,长于工艺和产品生产;要么是销售出身,长于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基本谈不上科研投入和创新。这是国家的发展阶段导致的,很多产品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和国际最新产品技术上至少有两代以上的差距,科研人员发挥作用的空间几乎没有,从国外挖团队或者照搬成熟技术路线,企业自己做做工艺创新以降低成本,剩下的就交给销售人员了,能销售出去才是最牛的。但是现在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工业体系,几乎所有行业都已经消除了技术上的代差,欧美发达经济体不可能再会进行技术转让了,我们自身必须进行技术攻克或者引领型的创新,因此目前决定企业价值的管理团队的基因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就是科研水平。

就拿今年很热的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事件来说,全民了解和学习芯片成一时风潮。最近十年来我们的BAT、外卖、共享单车和相亲等互联网模式创新蔚为壮观,仿佛中国已经成了创新的国度,然而中美贸易战的“开胃菜”—制裁中兴通讯给全民狂热着实泼了一盆冷水,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离了一颗颗小小的芯片,我们的许多模式创新都是空中楼阁,自娱自乐。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我们进口额最大的领域,对外依存度75%以上。幸运的是国内半导体行业一直在努力,国家这两年也开始通过国家大基金的方式入股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以股权市场化方式支持行业的发展。对于半导体专业的同学们来说,大展身手的机会已经来临。对于清华人来说榜样就在眼前:世界级芯片代工企业联席CEO、跻身世界前十的芯片设计企业上海展讯三位创始人、兆易创新的两位创始人、国内半导体设备的领头羊北方华创部分创始人等等都是清华相关专业毕业的杰出校友,都是科技创造价值的践行者。同时,半导体行业的很多核心化学材料企业也活跃着很多校友的身影。

结合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已经到了需要真正啃硬骨头的阶段,只有在医药(以创新药为代表)、IT、新材料、高端制造、大数据等领域诞生一批与国际并肩的企业,以科技创新驱动,我们的实际收入才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然,未来的财富机会也主要在这里,与此相对应的是,专业性人才、科研型人才会越来越有价值,销售的作用会相对降低。

此时,我想起了一组有趣的对比:

公元1585-1587年,万历皇帝和文官们正在日复一日的举行繁冗复杂、单调乏味的礼仪时,西方的欧洲已经在酝酿成立金融证券交易所,先进的金融制度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现实;

公元1849年,道光皇帝以节俭和严整吏治的传统方式试图重整帝国时,太平洋对岸辉瑞公司成立,160年后的今天发展为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历史不会改变,但将来可以,而基础研发和科技创新正是我们不断提升的重要力量之一。

最后,再次致敬我们的高分子专业,祝我们的高分子所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